最新刊期

    2024 64 3

      中国文体学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首批重点专栏)栏目主持人:吴承学

    • 左东岭
      2024, 64(3): 1-16. DOI: 10.13471/j.cnki.jsysusse.2024.03.001
      摘要:由于身处江湖而心系台阁的扭曲心态,杨维桢的诗学观念充满了多重的矛盾组合。这包括乐府诗创作中追求比兴讽喻的宗旨与崇尚诡诞怪奇体貌的奇特组合,诗学观念中倡导“情性之正”与坚持“人各有情性”之间的复杂纠葛,以及诗文体貌上“铁体”与“纤体”的两极式呈现。从总体上讲,以乐府诗创作为主体的“铁体”与以竹枝体、嬉春体及香奁体创作为主的“纤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审美品格差异,从而使杨维桢的诗学观念既内涵丰富又充满张力,并在后世评价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关键词:比兴讽喻;诡诞怪奇;性情之正;人各有情;铁体与纤体   
      17
      |
      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006087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5
    • 吕双伟
      2024, 64(3): 17-27. DOI: 10.13471/j.cnki.jsysusse.2024.03.002
      摘要:陈澧继承阮元创立的书院教育传统,在学海堂和菊坡精舍用心培养经史与辞章之才。对于骈文,他不仅肯定骈文的华美价值和致用功能,赞扬经学与骈文兼善的文士,指出部分名家特征,倡导骈文创作以六朝为标的,讲究骈文的格调等;还爱好并创作,在序跋、书信、杂记、哀祭、赋颂及说经札记等文体上都有创获,善于议论和抒情,反映晚清汉宋兼采、骈散不分的融通思潮及内忧外患加深的现实。他与谭莹同处在广东骈文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共同推动了晚清广东骈文的兴起。而陈澧经学、辞章兼善,又费心指导学生创作骈文,培养了谭宗浚、陈伯陶、张其淦等名家,贡献尤大。这改变了清代骈文复兴但广东一直较为冷寂的局面,从而拓展了骈文空间,也丰富了清代地域文学的内涵。  
      关键词:陈澧;晚清;骈文;广东;兴起   
      14
      |
      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006101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5
    • 侯文学
      2024, 64(3): 28-37. DOI: 10.13471/j.cnki.jsysusse.2024.03.003
      摘要:文学总集对于文体观念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清人严可均就通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编辑整理呈现他的骚体观念。借由对《全上古》凡例、按语、所录作品的分析梳理确认该书录唐前“骚”文59篇,由作品标题或序文体现的拟“骚”(《楚辞章句》所收作品)的立意,是《全上古》确立为“骚”的首要指标,而不论语言形式。题目体类特征不明显的作品,“兮”字句、句腰虚字句则成为《全上古》“骚体”判断的主要依据。“骚”从《诗》出,“骚”包含传统的“辞”体,也是广义的“赋”的一个亚类。严可均的观念受《艺文类聚》影响较大,但有所调整。《全上古》为代表的总集表达的骚体观念在清代较有代表性,刘熙载《赋概》等相关讨论与之呼应。  
      关键词:清代;骚体观;《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副文本;总集   
      13
      |
      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006105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5
    • 赵宏祥
      2024, 64(3): 38-48. DOI: 10.13471/j.cnki.jsysusse.2024.03.004
      摘要:古代文人祠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其祠祀动机相较于传统的先贤崇祀更为特殊。士人群体奉祀文人不仅因为他们的文学才能,更出于对文人高尚品格和多舛命途的认可与同情。这些行为和观念在文人祠堂记的书写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祠堂记不仅载录和揭示了文人奉祀的来源及意义,还展现了士人群体如何精心塑造和维护文人形象,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特定集体性意识。可以说,文人祠祀承载了古代社会对文人价值的公共认知,而这些认知在相关祠堂记对奉祀对象文人身份的塑造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凝聚了士人群体对“文人”这一社会形象的集体心理与命运共鸣。此外,一些文学批评的共识也在祠堂记书写中得到体现,这不仅展现了士人群体的文学集体观念,而且进一步推动了文人形象的塑造和文人价值的阐释。  
      关键词:先贤祠;祠祀;祠堂记;文人;集体意识   
      14
      |
      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006095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5

      语言学研究

    • 王勇
      2024, 64(3): 49-60. DOI: 10.13471/j.cnki.jsysusse.2024.03.005
      摘要:传统语言学中的语态主要指通过形态变化表示的动词语法范畴,并将施事、受事等语义角色和主语、宾语等句法功能相联系讨论主动被动问题,这样的描述主要适合于有形态变化且属主宾语格局的语言。功能语言学不拘泥于动词的形态,将主动被动看作小句层面的特征,并用施动句(operative clause)、受动句(receptive clause)取代主动句、被动句的概念。施动句受动句可以看成选择不同参与者角色实现话题突出的资源。在此视角之下,结合类型学的研究成果,汉语中的施动句受动句可以看作一个连续统,二者之间在施事话题—受事话题、动态—静态、施动—受动、参与者数目等方面表现出连续渐变的特征。连续统依次是:及物小句(茶馆掌柜拦住了大家)、不及物句(I)(客人哭了)、不及物句(II)(奇迹出现了)、“受事主语句”(书还了)、“长被动句”(门被小偷撬开了)、“短被动句”(门被撬开了)。这样的框架提供了描述受动句范围的新视角,汉语受动句中的一些特殊现象都可以在此框架下讨论。  
      关键词:施动;受动;施事;受事;话题   
      12
      |
      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006100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5
    • 郭宇菲
      2024, 64(3): 61-70. DOI: 10.13471/j.cnki.jsysusse.2024.03.006
      摘要:作为建构主义与原生主义之间的折中视角,族群象征主义的理论框架更加强调民族形成的历史性,注重从长时段的历史文化入手研究民族身份认同,因而对粤港澳大湾区语言与身份认同具有更好的解释力。香港地区语言与身份认同建构的案例,反映出语言参与当地民众集体身份认同建构是一个不断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出“香港人”的身份认同构建过程中充满复杂性、异质性与流动性的特质。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视野中,应以族群象征主义为理论框架,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将大湾区内丰富的语言资源转化为对内建构身份认同、对外提高国际竞争力、讲好“湾区故事”的文化资本。  
      关键词:身份认同;语言;民族;粤港澳大湾区;族群象征主义   
      14
      |
      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006094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5

      历史研究

    • 朱荫贵
      2024, 64(3): 71-80. DOI: 10.13471/j.cnki.jsysusse.2024.03.007
      摘要:19世纪中叶,同处东亚的中日两国都开始了学习西方、追求富国强兵的进程。中日两国19世纪后半期大体同时兴办现代企业,通过被称为中国“现代化开拓者”的张謇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为代表的实业家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张謇的失败在于当时中国尚未建立正常的资本市场,张謇的企业难以得到相应的资本市场的帮助和支持,只能以高利四处借贷,无法解决沉重的债务负担,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涩泽荣一却在日本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首先建立起资本市场,进而推动日本近代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最终走上成功的道路。两人的不同境遇和结局,正是中日两国不同发展道路的一种侧面证明。  
      关键词:企业家;张謇;涩泽荣一;比较研究   
      13
      |
      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006100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5
    • 贾小叶
      2024, 64(3): 81-92. DOI: 10.13471/j.cnki.jsysusse.2024.03.008
      摘要:梁启超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较早对列强侵略进行理论思考与阐释的思想家。他提出的“有形—无形瓜分”论,对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手段进行深入剖析,得出“无形”更惨于“有形”的结论,触及到列强殖民扩张的本质特征。之后,随着欧美日本政学界“帝国主义”论的盛行,梁启超不仅将之输入国内,而且对其进行理论阐释。与西方“帝国主义”论旨在为列强殖民侵略辩护不同,梁启超的“帝国主义”论则站在中国民族的立场上,在借鉴欧美日本“帝国主义”论相关概念的同时,摒弃其中正义化甚至美化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内容,充分警惕并揭示帝国主义的侵略性,尤其强调经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危害,与其“有形—无形瓜分”论有着内在的思想延续性。梁启超对于帝国主义侵略扩张大势及其手段、特征的认知与中国应对之道的阐发,构成了此期中国知识界分析国际局势与解决中国问题的基本话语,在当时舆论界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梁启超;有形之瓜分;无形之瓜分;帝国主义论   
      9
      |
      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006097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5
    • 李宁利
      2024, 64(3): 93-105. DOI: 10.13471/j.cnki.jsysusse.2024.03.009
      摘要:晚清画报以图画叙事,以记录新闻、开通群智、启蒙科学为宗旨,但《时事画报》却以宣扬政治、鼓吹革命而迥异其趣。《时事画报》的编绘者以画笔为“刀枪戈戟”为革命呐喊助威,也加入同盟会、组织暗杀团直接介入革命。其中《时事画报》主要画师谭云波的“剑与头颅”母题画作最引人瞩目。该题材融合明清时期的“百美图”与“剑侠图”程式,以巾帼英雄形象表达驱除鞑虏的革命动员,是辛亥革命时期唤醒女性参与革命、号召女性实施暗杀的生动呈现。值得注意的是,谭云波笔下的“手提头颅”和“簪花骷髅”,在辛亥革命前后存在显著的语义转向。在革命成功之前,以“头颅”符号征召勇士们奋勇杀敌,满怀对胜利的期许;辛亥鼎革以后,民国初年政局混乱,在政治权利分配中被边缘化的革命志士,以“泪墨哀毫”写画“骷髅”符号,缅怀革命先烈,感伤生命的虚无。这些以女性和死亡来托喻“国家兴亡”的画作,均出自男性知识分子之手,意味着他们把妇女中性化,希冀妇女成为像男子一样的国民,“剑与头颅”中的女侠亦复如是;一方面女子命运被视作国家兴亡的象征,另一方面她们也积极投身到现代民族国家的淬炼和缔造中。因此,可以说在与忠烈、侠义等精神传统深度相连的“异代同感”之中,“她们”和“他们”共同迈向了平等、现代国民身份的实现和认同。  
      关键词:谭云波;“剑与头颅”母题画作;剑侠图;百美图;《时事画报》   
      23
      |
      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006094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5
    • 王磊
      2024, 64(3): 106-117. DOI: 10.13471/j.cnki.jsysusse.2024.03.010
      摘要:《毗尼心》《四分律小抄》《略抄》《杂抄》等佛教律抄文本在唐代相继问世。这些文本较六朝时期的律抄有新的发展。首先,在思想上,从早期“会通诸律”的“四部律抄”发展为独尊《四分律》的“四分律抄”;其次,受佛教注疏传统的影响,律抄在文本形式上呈现“事数化”“条目化”的特点。唐代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也是受六朝律抄深刻影响的作品。唐代的这些律抄文献反映了中古“律疏”与“律抄”两大传统的融合,向我们展示了印度佛教律仪向中国佛教戒律实践过渡的一个面向。  
      关键词:唐代律抄;律疏;道宣;佛教中国化   
      10
      |
      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006100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5

      中国哲学研究

    • 冯兵
      2024, 64(3): 118-127. DOI: 10.13471/j.cnki.jsysusse.2024.03.011
      摘要:曾子历史地位的升格,朱熹于此贡献最大。他系统论证了曾子的道统地位,认为在“十六字心法”之外,独属于孔、曾之间的道统之传为“忠恕一贯”,并有着实质性影响。在他的视域中,曾子资质“鲁钝”“刚毅”,实则仁义礼智兼备,其孝亦“大矣”。朱熹对曾子的讨论,主要是为了完整地确立曾子的圣贤人格形象和道统地位。综合来看,朱熹理学中理应存在一个子学系统,但基本为学界忽略。其子学体系的建构源于经学、子学、史学与哲学的互动,根本主旨在于对儒学道统、治统与学统的维护。  
      关键词:朱熹;曾子;道统;“忠恕一贯”;子学   
      10
      |
      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006088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5
    • 成玮
      2024, 64(3): 128-137. DOI: 10.13471/j.cnki.jsysusse.2024.03.012
      摘要:钟泰深研《荀子》,对其义理作了重构。这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揭示荀子虽主张性恶,却仍不废性善,对于荀学所言由精神虚静而获取的认知能力,反有所轻忽;二是揭示荀子所称“先王”“后王”,辞异义同。具体所指,他先以西周当之,后扩展至三代。这些说法,同荀子原意多有参差。究其成因,或立足于钟泰自身程朱理学的立场,或服从于构造先秦诸子谱系的要求,或有取于稍前章太炎的议论。钟泰经由重释荀子,将理学式的“心统性情”说上溯至先秦;同时,荀学注重制度建设,钟泰则赋予制度以历时变化的动力,并加入反对世袭等现代观念。两面合观,反本而开新,可谓一种创造性阐释。  
      关键词:钟泰;荀子;人性论;先王;后王   
      8
      |
      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006088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5

      政治哲学研究

    • 何博超
      2024, 64(3): 138-148. DOI: 10.13471/j.cnki.jsysusse.2024.03.013
      摘要:亚里士多德在早期著作《修辞术》中首先关注了法治与人治的问题。在这部作品里,他先是从人治转向法治,进而又从法治走向人治,两种治理方式构成了辩证的交互关系。后来的《政治学》继续这一思路,通过它来考察各种政体形式,最终提出了平衡法治与人治的中间政体。而实际上,《修辞术》早已暗示了相似的适度平民制。凭借哲学式修辞术,亚里士多德规划了与《修辞术》相应的、理想的精英平民制。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修辞术》;《政治学》;法;政体   
      8
      |
      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006087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5
    • 汪雄
      2024, 64(3): 149-160. DOI: 10.13471/j.cnki.jsysusse.2024.03.014
      摘要:目睹罗马共和国末期的种种危机,西塞罗不仅实际游说斡旋于各政治势力之间,而且进行政治哲学写作,希望在理论上设计一套维系共和国的方案,其整体法思想便是方案之一。整体法由市民法、智者之法和自然法三部分构成,其中自然法引导智者之法,智者之法引导市民法,这是一个动态上升的过程。任何国家或民族的市民法都有可能在这个动态中接近自然正当,这可以挽救政治危机导致的法律堕落,把法律从政客们的工具箱中解救出来,成为约束官员的有力武器;并且,共和国疆域内广泛存在的千差万别的法律因为自然法的最高引领而具有了统一性,这极大地消解了因法律的差异而造成的民族或区域分裂。总之,西塞罗的整体法具有维系罗马共和国的作用。  
      关键词:政治哲学;整体法;市民法;智者之法;自然法   
      8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006094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5
    • 冯庆
      2024, 64(3): 161-170. DOI: 10.13471/j.cnki.jsysusse.2024.03.015
      摘要:沃格林对现代社会科学中实证主义的不满,与其对现代西方文明中心灵失序问题的全面检讨有关。在《新政治科学》中,沃格林开篇对韦伯的批评是他全书对现代内在主义或“灵知主义”之革命问题进行诊断的开端。由于偏离了前现代灵魂秩序中人性与神性的参与性经验,现代灵知主义的精神倾向无法给出关于实在秩序的全面表征,而只能返回信心与良知等内在维度。在这一倾向转向宗教化的激进主义实践时,必然要求一整套带有实证意涵的政治技术作为其创制新秩序的保证。这样的代表机制实则延伸到现代主权国家的法权建构原则当中,并为现代意识形态政治提供了原型。由此,沃格林认为,从发生原因、内在机制和历史效果来看,现代的实证主义倾向和灵知主义倾向,本质上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二面。  
      关键词:沃格林;《新政治科学》;实证主义;灵知主义;内在性   
      11
      |
      1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006087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5

      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 主持人:李 杰

    • 李杰,倪容,潘捷
      2024, 64(3): 171-181. DOI: 10.13471/j.cnki.jsysusse.2024.03.016
      摘要:数字经济的崛起给国内价值链的结构和分工优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文章以2011—2020年中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42个部门的数据为样本,在测度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国内价值链长度的基础上,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国内价值链长度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整体上数字经济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推动国内价值链长度的增加,数字经济发展更能增加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非生产性服务业以及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国内价值链长度。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前向和后向产业关联机制来影响国内价值链的长度,且前向和后向产业关联的影响具有行业异质性。  
      关键词:数字经济;国内价值链;产业关联;价值链长度   
      15
      |
      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006106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5
    • 李涛,赵晟坤,宝恩德尔
      2024, 64(3): 182-194. DOI: 10.13471/j.cnki.jsysusse.2024.03.017
      摘要: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是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非正式制度因素。人工智能正在与中国经济各领域深度融合,企业文化势必也将随着组织生产方式变革而发生改变。从团队精神视角,实证研究判别了人工智能技术使用是否以及怎样影响企业文化。研究结果发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显著提高企业团队精神,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人工智能从收入创造效应、人力资本升级效应以及市场关注提升效应三个方面促进企业的团队合作精神。这种促进作用在儒家文化较为薄弱的地区更加突出,并且积极的团队精神也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因此,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能够积极塑造企业团队精神,为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企业文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人工智能;企业文化;团队精神;文本分析;大语言模型   
      15
      |
      1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006107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5
    • 周亚虹,谭黎明
      2024, 64(3): 195-206. DOI: 10.13471/j.cnki.jsysusse.2024.03.018
      摘要:数字产业发展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数字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信息基础建设的支撑,也需要便捷的交通为高技术人力资本流动提供通道,为产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实证上,以高铁开通的时间作为外生冲击,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产业的发展作用,并通过反事实模拟方法构建再中心化工具变量并以此处理内生变量问题,消除遗漏变量带来的估计偏差。具体而言,以2008—2019年城市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市场可达性作为地方交通便利程度的关键代理变量,探讨城市新增数字产业相关企业数量与市场可达性的关系。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以客运为主的高铁开通促进了人力资本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流动,是促进数字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文中模型参数识别机制为相似问题处理内生性提供了参考,实证结果也为发展数字产业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高铁建设;数字产业发展;再中心化工具变量   
      19
      |
      1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006107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5

      其他

    • 2024, 64(3): 207-208.
        
      6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29066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24
    0